周围神经束通常由十或数白根神经原纤维组成,其中大多数为有髓鞘原纤维。由于前驱感染中病原体种类差异和宿主免疫遗传因素影响,gbs患者周围神经可主要表现为髓鞘脱失、或轴索变形、或两者皆有。可主要损及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、或同时损伤运动和感觉纤维,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临床和病理类型。当前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:
格林巴利的四种类型
(1)性炎症性脱髓性多发性神经炎(aidp):在t细胞、补体和抗髓鞘抗体作用下,周围神经运动和感觉原纤维同时受累,呈现多灶节段性髓鞘脱失,伴显著巨噬细胞核淋巴细胞浸润,轴色索先对完整。
(2)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(aman):结合免疫复合物(补体和特异性抗体)的巨噬细胞经ranvier结?侵入运动神经原纤维的髓鞘和轴突间隙,共同对轴膜免疫性攻击,引起运动神经轴图瓦勒(wallerian)样变性,病程初期髓鞘相对完整无损。
(3)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(amsan):也是轴突wallerian样变性为主,但同时波及运动和感觉神经原则纤维,病情大多严重,恢复缓慢。
(4)miller—fisher综合征(mfs):为gbs特征亚型,目前上缺点足够解病理资料。临床主要表现为眼部肌肉麻痹和共济失调,无肢体瘫痪。
中医典籍中的治痿之道
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、软弱无力,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。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,痿症在中医历史上故称“痿躄”。“痿”指肢体痿弱不用,“躄”指下肢软弱无力,不能步履之意。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、格林巴利综合征、运动神经元病、周围神经损伤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、脑瘫、外伤性截瘫等。
纵观中医痿症历史,《黄帝内经》<素问·痿论>中提出了“治痿独取阳明”的理论,“阳明者,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主束骨而利机关也。”而中医历来注重整体观,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,一脏受邪,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。因此“治痿独取阳明”意是临床应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,还应根据不同情况,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,辨别虚实,审察逆顺,因时因人制宜,方为《内经》之旨。
痿证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,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,毒副作用大,疗效不佳。目前,西医治疗痿证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手段及药物。与西药相比较,中医治疗痿症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,这一点已被广大患者广泛认可和接受。